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图片新闻
9月14日下午,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对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2023年的申报工作进行了部署,院内20余位教师参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史旦达通报了2022年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申报总数与获批结果,针对部分项目的评审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梳理了申报流程与注意事项,并对2023年的申报提出了“三查、三思、一提前”的要求。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范润华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自己的项目申请经验,针对基金项目中科学问题的凝练进行了发言,他指出“紧扣需求、瞄准前沿;创新闪烁、重点突出;问题深刻、特色凸显”等是获得成功的关键。郭佳民教授、刘涛教授等20余位参会人员就选题、研究内容如何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等进行了积极交流。为了准确掌握研究热点动向,提升项目申请质量和水平,支撑学院教师的项目申报,真正做到“三查、三思、一提前”,学院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进行了布置,明确了专题辅导、申报书撰写辅导等各项具体工作的时间节点要求等。图 1 交流会现场
2022-09-15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勉励教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初心,表达对教师们的崇高敬意,9月9日下午1:30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海科楼408会议室组织开展庆祝2022年教师节暨师德师风建设月主题座谈会,学院党政领导成员、工会主席、教工支部书记、学工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王威仪主持。会议首先集中观看学校“庆祝第38个教师节座谈会暨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颁证仪式”,随后与会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思考踊跃发言,并围绕学生工作、教学科研、课程思政、工会工作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交流中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以高尚的情操、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不断加强学习,向优秀的前辈、教师学习,同时还要向学生学习,深入学生群体,加强教育引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学院党委书记王威仪作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学院党委向辛勤耕耘在各自岗位上的教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随后,王威仪书记提出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他指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
2022-09-13
近日,由上海市“全渗透”深远海离岸能源动力前沿科学研究基地邀请专家举办了两次讲座,浙江海洋大学白兴兰教授和天津大学张庆河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深水钢悬链式立管耦合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近岸波-流-泥沙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研究基地负责人及研究生近400人次参会。白兴兰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深水钢悬链式立管耦合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该报告从钢悬链式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SCR)与浮体的整体分析出发,结合柔性接头和触地区的局部分析,基于P-y曲线建立考虑法向刚度退化和侧向阻力的三维非线性海床模型,研究浮体二阶运动对立管动力耦合特性的影响等;通过管土作用模型试验,从浮体运动、管内力及曲率变化、管土作用等方面探索SCR在浮体、海床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张庆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近岸波-流-泥沙耦合模型及其应用”。该报告在引入新型三维波浪辐射应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SWAN波浪与FVCOM水沙耦合模型,并应用于模拟沙质海岸沙坝迁移、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与航道淤积、潮汐通道沙坝的溃破。张庆河教授的讲座吸引了众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0人与会。在互动环节,两位
2022-09-13
近日,由上海市“全渗透”深远海离岸能源动力前沿科学研究基地邀请专家举办了三次讲座,题目分别是基于遥感的南海内波时空分布规律和内波演化特征模拟、机器学习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液舱晃荡及其控制利用机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王振教授、浙江大学赵西增教授和河海大学薛米安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研究基地负责人及研究生近150人次参会。王振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基于遥感的南海内波时空分布规律和内波演化特征模拟”。该报告以南海北部海域的内波为研究对象,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识别卫星遥感图像中内波在海洋表面的印记,基于十余年的卫星数据图像,分析了南海北部内波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讲述了强分层流体中内波水槽实验的结果。最后,王振教授介绍了针对内波和结构物的相互作用所开展的相关数值模拟研究工作。赵西增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机器学习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提出一种可主动控制的起伏式水平板防波堤,该防波堤能够对来浪做出响应并即时更新消波策略;将数值水槽模型嵌入深度强化学习框架,搭建水平板智能体与计算流体力学的交互会话平台,寻求合适的波面控制策略。薛米安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液舱
2022-08-30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202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名单,上海海事大学申报的“五真体系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产教融合平台,培育新时代高级航运人才”案例成功入选(高学会〔2022〕83号)。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按照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关于启动202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教务处与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了上海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产教融合平台,梳理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攻关、员工培训以及技术转化等方面开展的系列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产教融合平台依托临港新片区高能级央企的场地资源、人力资源、项目资源等优势,培育新时代高级航运人才的典型做法,联合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申报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典型案例。经资格审核、网络盲审,申报案例进入了典型案例提名名单。并于3月19日接受了考察组的走访考察,由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郭佳民、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张翼,向考察组专家介绍了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成效与推广应用情况。后经专家推
2022-08-22
8月8日至8月19日,学校以线上形式顺利举办2022年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全国33个高校、企业单位的147名硕博研究生、本科生与相关企业人员参与暑期学校学习。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出席了8日上午的开学典礼并致辞。本次暑期学校邀请了来自挪威阿格德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船集团第708研究所、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上海船舶运输研究所、法国必维船级社、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24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行业专家授课,共同探索海洋工程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和新问题,内容涵盖了极地船舶及海洋的高端装备的研发与进展、高性能新船型及豪华邮轮技术、绿色船舶与节能减排技术、船舶设计与建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智能船舶与智能航行等学科前沿方向。8月19日,暑期学校举办结业仪式,并公布了2022年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考评结果和优秀学员名单,113名学员经过暑期学校学习,成绩合格,准予结业。此次研究生暑期学校立足于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高端海洋装备制造的优势,旨在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及相关学科
2022-08-22
8月8日上午,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正式开学,开学典礼通过线上方式举行。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华锋、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史旦达出席开学典礼,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及全体暑期学校学员参加,典礼由李云波教授主持。吴华锋副院长首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上海海事大学学科及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和特色,鼓励学员们珍惜暑期学校这个特色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共同努力,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发展贡献才智。随后,史旦达院长介绍了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资、学科和专业等情况,他表示学院坚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特色优势,以服务社会需求为牵引,为“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输送高层次海洋专业人才。最后,李云波教授介绍上海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相关要求,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并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我国船舶工程、海洋开发、国防建设、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暑期学校为期12天,包含24个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相关讲座。受疫情影响,暑期学校继续采用在线教学模式,共有来自多所高校和企业的150余名学员参加。本次暑期学校不仅是一次年轻人的聚会,更
2022-08-14
近日,由欧洲腐蚀联盟、四川省科协、重庆市科协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主办的2022国际腐蚀防护与应用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蒙大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开明受邀出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潘复生,欧洲腐蚀联盟主席Jörg A.Vogelsang通过视频致辞。本次大会以“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环境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旨在探讨“双碳”环境下的腐蚀防护与应用问题,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和行业翘楚搭建展示、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寻求合作机会,共同应对腐蚀问题的挑战,推进国内外腐蚀与防护学科创新发展。大会由上海海事大学与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西南石油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我院董丽华教授担任大会副主席,刘涛教授担任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分论坛国内召集人,来自国内外300余名从事腐蚀与防护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图 1 大会现场图 2 颁奖典礼现场
2022-08-04
7月25日,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2022届毕业生线上就业工作推进会。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史旦达,院党委副书记董超群、各系主任、各教工党支部书记、专职组织员、毕业班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王威仪主持。会议传达了学校就业工作会议的精神。史旦达院长在会议上指出,就业工作要做牢做实,要全员参与,协同推进,各专业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意向,与学工口有效配合,从思想根源上促进学生就业,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实习就业,努力克服“慢就业、懒就业”的现象。董超群副书记介绍了学院2022届毕业生当前的就业进展和已开展的就业工作举措等情况,分析了目前就业工作中遇到的瓶颈、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及可突破的方向。最后,王威仪书记做总结讲话,他肯定了所有同志为学院就业工作所作出的艰苦努力,指出了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复杂性,并强调就业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也是关系社会民生的关键一环,所有同志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未就业学生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各支部(系)要充分调动起来,盯住最后“难啃的骨头”,形成全院合力,高质量推进就业,把就业工
2022-07-27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成功入选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创建于2005年,2006年招收首批本科生,2008年成立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分中心,2010年入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2012年获批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二级硕士点和博士点,2013年入选学校教学团队和学术创新团队,2017年面向海外招收留学生。专业现有教师22人(含实验教师5人),3人获得省部级人才计划称号,7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经历;建设有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项目“绿色港航环境科学研究基地”。专业围绕“航运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绿色航运发展需求,针对航运国际化和防污公约化趋势,骨干课程率先建设全英语教学,本专业教师多次在英语教学竞赛中获奖,专业先后获批市级重点全英语课程、校级全英语课程、校级双语课程等11门次。借助多层次、高水平的大学生科创项目和学科竞赛,建设了“基础实验-实践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科研打通,突出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三年环境
2022-07-25
近期,安全工程专业捷报频传,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图1),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如图2),这将为专业在工程教育模式的更新和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改革成果产出、育人模式协同创新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支撑。安全工程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2009年启动国际交换生项目;2012年获批支持本专业的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二级博士点;2017年中国安全科学开创者刘潜在我校建立刘潜安全科学图书馆(如图3);2018年获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承办第11届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如图4);2018年获批支持本专业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主办了2019国际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大会;2022年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3年,专业承担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学改革课题1项,校教改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课程5门;校企合作课程5门、双语课程3门、视频课程3门、校企共编培训教材2套、安全工程特色案例库1套、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资源库1套;获得全国高校安全工程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如图5),国家级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4人次;培养
2022-07-17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文公布了2021年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证结论,安全工程专业通过认证,认证有效期为6年。在专业建设方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已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安全工程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工程2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安全工程2个专业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此外,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安全工程3个专业先后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学院建有“港口与海洋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港口、航道与海洋工程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省级人才培养平台。在发展理念方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对接“海洋强国”“交通强国
2022-07-16
7月11日,第十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长三角区域赛在宝山吴淞口开幕,校党委副书记贺莉,宝山区委常委、副区长孟庆源,宝山区科协副主席冉旭等出席开幕式,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12家单位157支队伍共697人参加比赛。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代表主办方发表视频致辞。他表示,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一项“行业发起、政府指导、高校参与”的大赛,今年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此盛世之中,船海人定将勇担时代重任。贺莉代表承办方致辞。她表示,110年前,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迁址宝山吴淞口,从此开启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序章,学校长期坚持以校政企多方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实施人才双创能力的培养,在第18个“中国航海日”到来之际,与宝山区联合承办此项大赛意义非凡,希望双方再次携手共赴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新征程!贺莉、孟庆源、冉旭、参赛学生代表共同启动了船模入水仪式。本次区域赛设置七个组别,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共设一等奖23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1项。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以“崇尚科学、实践求知、锐意创新、面向海洋
2022-07-14
7月7日下午,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中心组专题学习《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学习会由党委书记王威仪主持。为深化学习效果,会前大家对照学习材料开展了自学,学原著,悟思想,开新局,并撰写了学习心得。会上,二级中心组成员各自交流了学习体会,并结合学院发展大局展开交流研讨。王威仪书记深有感触的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虽然只有七个月零四天,但却为上海这座城市写下了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故事,为上海确立了“十六字”城市精神。总书记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足迹,也成为上海干部干事创业的最鲜活的教科书。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要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党的意识,应该要从总书记故事中汲取力量和精神,化为工作中不懈追求的动力,切实抓好党建、聚好人心、促进发展,以强大的组织力推动学院事业稳步发展,把落实国家和学校各项战略任务作为头等大事,把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作为事业发展的战略使命,传承上海的红色基因,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争当学校党建工作的先锋点,为学校增添新的荣光。史旦达院长结合学院发展全局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要守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带领全院教
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