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下午,上海博物馆东馆海上书画展厅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文化之旅。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代表在闭馆日独家开启“何以海派”沉浸式文化党课,跟随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凌利中研究员,以宋元至近代的书画珍品为线索,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探寻上海城市精神密码。
活动伊始,凌利中以“上海历史知多少”为引,通过1958年上海行政区域变迁图及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重构了这座城市的千年人文图景。从明代文伯仁《南溪草堂图》中黄浦区打浦路的顾氏园林,到文徵明之子文嘉笔下“黄浦之上”的闵行曲水园遗址;从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描绘的青浦淀山湖景致,到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记录的浦东“高昌乡”区划,一幅幅书画将上海各区域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凌利中特别指出,西晋陆机《平复帖》作为“法帖之祖”、董其昌革新文人画的松江实践,印证了上海书画史可追溯至1700年前的“云间二陆”,而元末明初更成为文人画创作中心,孕育出影响中国画史数百年的艺术巨匠。“上海绝非两百年的小渔村,海派文化也非租界文化的代名词,它是江南文化千年积淀与开放创新的结晶。”
在梳理上海书画千年史的过程中,凌利中从学术视角揭示了艺术与城市精神的深刻关联。他以“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容并蓄、勇于创新”十六字概括上海书画的人文内核:陆机、米芾至董其昌、黄宾虹的艺术突破,展现了传承中的创新魄力;元末松江文人雅集与黄浦江水系变迁的同步,演绎了“地理即命运”的城市发展逻辑;明代云间书派奠定“吴门前渊”,近代海上画派开创美术转型新局,则凸显了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通过《竹西草堂图》中金山张堰的古韵、《九峰招隐图》里佘山的现代风貌,凌利中生动诠释了书画文物如何成为解码城市精神的密钥——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承载着上海的历史、经济、科技与人文互动。
党课深入剖析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联。凌利中强调,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兼收并蓄的土壤,中西碰撞则催生出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而红色文化正是植根于此的升华。从西晋“云间二陆”到宋元以来的三个高峰,以物证史,丰富对上海人文历史的讲述。上海书画史恰是这座城市精神品格的缩影。
作为“与沪有约”2025上海文化体验月“赏鉴海上艺术”板块的重头戏,本次活动打破了专业壁垒,有助于师生更好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与传统人文底色,以及“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品格。不仅让海科学子领略了中国书画的千年文脉,更通过海派艺术的创新基因激发跨学科思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现代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贡献青春力量。
图 1 合影
图 2 沉浸式文化党课
图 3 沉浸式文化党课
图 4 沉浸式文化党课
图 5 沉浸式文化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