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名称: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
专业代码:0823Z4
学位授权类别:工学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环境工程方向接收2022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剂。
一、调剂要求
初试参加数学一和英语一的学硕考生,本科非医学相关专业,成绩满足国家分数线。对环境科学感兴趣,有志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同学均可申请调剂。近年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亟需大量环境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优势与特色
隶属于我校上海市高原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博士点相对应。世界高水平海洋事业类大学,具有航运、海洋特色的环境工程学位点。紧密对接“一带一路”、“海洋强国”、“长江经济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家战略。
三、研究方向
包括交通环境工程污染控制和交通环境管理两个大类,研究方向如下:
1. 环境科学与工程;
2. 海洋与淡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工程;
3. 船舶与港口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
4. 海洋热点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
5. 船舶污染监测、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
6. 海事环境信息研究与环境规划管理。
环境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包括(但不限)水文水利、给排水、计算机、遥感、机械、地学、物理、数学、材料、汽车/内燃机、交通运输、管理、法学等科学均被应用于解决环境科学和工程问题,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同学们本科知识必将学有所用,只要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一定可以在环境/科学领域立足,为祖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四、研究平台
1.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研究基地“绿色港航环境科学研究基地”;
2.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研究中心;
3.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研究基地;
4.上海海事大学—江阴检验检疫局压载水研究中心;
5.海洋环境与生态模拟研究中心。
五、学业与就业
攻读博士、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监测中心/站、航道局、海事局、环保公司等。
六、联系方式
(1)学位点联系人
环境方向联系方式:宿老师,phsu@shmtu.edu.cn,15121145685(微信同号)。
(2)学院研究生招生处
李老师:021-38282536;byli@shmtu.edu.cn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港大道1550号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shmtu.edu.cn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网:http://oec.shmtu.edu.cn/
附:导师简介
丁永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环境工程学科带头人,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物理化学学士,无机化学硕士和分析化学博士学位,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工作。中国航海学会防污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学会辽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辽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毛细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博士(中科院院长优秀奖,11篇SCI论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辽宁省政府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市及地方数十项;累计发表论文90余额篇。
耿安朝,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理学博士。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生态城市与循环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保护等研究。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首批成员、上海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库成员、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专家库成员,中国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小城镇建设专家组成员、石油化工环境保护杂志编委等。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教育部“资助优秀青年教师项目”获得者,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50多项。获得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2部,发明专利授权6项。多项专利技术在运用于宝钢集团、上海海运集团等工业废水处理,首创的“旋转错流式超滤技术”被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重点推广,并在广西、湖南、山东、重庆、甘肃等地农村饮水净化中获得成功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冯道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上海海事大学科技处处长。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船舶污染物的监测,风险评估与治理,以及阳极氧化TiO2纳米管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其他类型科研课题14项。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检索21篇,EI检索1篇。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1部。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并接收提案3份。目前主要从事船舶污染物的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以及新型环境功能材料,例如阳极氧化TiO2纳米管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刘兴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环境系主任,上海市首届“晨光学者”,海洋环境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海事局危防处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运行优化、流域水文水质模拟、海洋环境与生态模拟、城市景观生态学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1部、教材2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晨光计划、上海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承担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1项,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目前担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
廖德祥,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湖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从事废水生物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膜技术以及船舶压载水的监测和治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创新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部省级科研课题5项,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6篇,参编教材1本。发明专利2项,其中旋转错流式双膜法净水设备实现产业化。近年负责完成宝钢特钢有限公司酸洗废水深度处理、宝钢特钢有限公司冷轧油过滤、上海船舶污水处理厂含油废水处理项目、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净水厂项目、石家庄合佳保健品有限公司废水深度处理项目等。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排名第2)。
宿鹏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分中心主要成员,从事船舶与海洋有机污染物检测与风险评估研究,在研项目有“船舶尾气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及其二次有机气溶胶潜势”,“船舶舱室有机物污染及对船员健康风险”,“船舶压载水沉积物有机物污染”等;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其中JCR二区期刊论文7篇(近五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得省级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
吕宝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船舶压载水生态学、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环境微生物、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晨光计划”等项目资助。在《Marine Environmenal Research》、《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osphere》、《Waste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杂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并为环境类刊物《Waste Management》、《Chemosphere》、《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同行评阅人。
侯利伟,讲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和法国普瓦提埃大学有机矿物和工业化学专业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处理(高含氯废水处理、高COD废水、高氨氮废水、染料废水等)、含油污水等处理,环境净化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污染海水及远洋船舶压载水光催化氧化处理技术、复合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在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发表SCI期刊论文17篇,其中一区2篇,二区5篇,总引用181次。所发表的论文被环境催化及水研究领域中最权威的国际杂志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Water Researc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引用。所在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环境催化研究所(IC2MP)在环境催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丁怡,讲师,硕士生导师。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污染事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及应急处置,人工智能湿地在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生物电化学水处理系统(生态环境材料、微生物燃料电池和藻菌共生系统等研发应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6篇,EI检索2篇。授权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校顶级期刊论文培育基金等资助。上海市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
尹方,讲师,硕士生导师。土木工程专业与环境科学专业双硕士学位,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土木工程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船舶溢油环境行为及其污染效应、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风化特性追踪、溢油指纹溯源分析等。发表SCI论文9篇,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部。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陈利苏,讲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遥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遥感;环境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发表SCI论文8篇,EI 1篇,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近期代表性成果(各导师限2篇,供同学们参阅了解学科方向):
[1] Daolun Feng, Ying Liu, Yi Gao, Jinxing Zhou, Lirong Zheng, Gang Qiao, Liming Ma, Zhifen Lin, Peter Grathwohl. Atmospheric bulk deposi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hanghai: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and global comparis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7, 230: 639-647.
[2] Daolun Feng, Xiaofei Chen, Wen TianQun, QianHao Shen, Dexiang Liao, Baoyi Lv.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risk of heavy metals in ballast tank sedi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7, 24(4): 3951-3958.
[3] Xingpo Liu, Ziwei Chen, Jiangshuai Wu, Ziyu Cui, Penghao Su. Sedimentar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long the mouth bar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toxicity.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0; 159: 111494.
[4] Xingpo Liu, Yongsheng Ding. Auxiliary pixel data selection for recovering Landsat ETM+ SLC-off images[J]. The Egypt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and Space Science, 2017, Available online 5 September 2017.
[5] Fuqiang Wei , Dexiang Liao*, Yue Lin, Chao Hu, Jiaqi Ju, Yongsheng Chen, Daolun Feng.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reverse osmosis concentrate (ROC) using the electrodeposited Ti/TiO2-NTs/PbO2 electrod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1, 258: 118056.
[6] Liao Dexiang, Zheng Wei, Li Xiaoming, Yang Qi, et al. Removal of lead(I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Carbonate Hydroxyapatite extracted from eggshell was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177: 126-130.
[7] Liao Dexiang, Li xiaoming, Yang Qi, Zeng Guangming, et al. Enrichment and granulation of Anammox biomass started up with methanogenic granular sludge.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23: 1015-1020.
[8] Penghao Su⁎, Weiwei Zhang, Yuejiao Hao, Gregg T. Tomy, Fang Yina, Lisu Chen, Yongsheng Ding, Yifan Li, Daolun Fe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s along shipping lanes. and implications of seafarer exposure: Based on PAHs in ship surface films and a film-air-water fugacity mode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31: 138943
[9] Penghao Su*, Yuejiao Hao, Zhe Qian, Weiwei Zhang, Jing Chen, Fan Zhang, Fang Yin, Daolun Feng*, Yingjun Chen, Yifan Li. Emissions of intermediate volatility organic compound from waste cooking oil biodiesel and marine gas oil on a ship auxiliary engin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0, 91: 262-270.
[10] Baoyi Lv*, Yuxue Cui, Huawei Wei, Qihao Chen, Di Zhang. Elucidating the role of earthworms in N2O emission and production pathway during vermi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 and rice straw.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0, 400, 123215.
[11] Baoyi Lv*, Yuxue Cui, Wen Tian, Huawei Wei, Qihao Chen, Bingli Liu, Di Zhang, Bing Xie. Vessel transport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cross ocea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allast water management. Chemosphere, 2020, 253, 126697.
[12] Yi Ding, Yuhui Wang, Xingpo Liu, Xinshan Song*. Improving nutrient and organic matter removal by novel integration of a high-rate algal pond and submerged macrophyte pond.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20, 29(1), 997-1001.
[13] Yi Ding, Yuhui Wang, Xingpo Liu, Xinshan Song, Daolun Feng*. High-rate algal pond coupled with polyester fiber strips for organics and nutrient removal under cold climate.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9, 28(5), 4039-4043.
[14] Fang Yin, Zibo Song, Qingqing Wei, Xu Zhao, Penghao Su, Hong Huang*.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around the sunken Sanchi oil tanker.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1; 164: 112098.
[15] Fang Yin, Gerald F. John, Joel S. Hayworth, T. Prabhakar Clement, Long-term monitoring data to describe the fate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Deepwater Horizon oil submerged off Alabama's beach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5, 508: 46-56.
[16] Lisu. Chen, Q. Wei, J. Li, D. X. Liao, D. L. Feng*. A scientometric visualization analysis for glob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research of natural products from 1962 to 2018. Phytomedicine. 2020, 68: 153190.
[17] Lisu. Chen, Y. Y. Sun, K. Wang*. Rapid diagnosis of nitrogen nutrition status in rice based on static scanning and extraction of leaf and sheath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17, 10(3):15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