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高校极地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高校极地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25所国内高校联合共建,得到了教育部、外交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气象局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旨在服务国家极地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百余位来自共建高校和相关部委的领导及极地知名专家出席大会,共同见证极地联合中心成立。原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等领导和专家为高校极地中心揭牌。
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陈伟炯教授,代表学校出席本次成立大会,共谋高校极地中心的定位、使命和发展蓝图。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物流、海洋三大学科群建设的支柱学院,始终坚定海洋学科特色,锁定工程行业空白,培育新的研究优势,在基础工学研究和海洋科学之间交叉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凝练海洋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专业特色、厚植其研究优势,拓展其应用空间。
近年来,学院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深耕海洋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尤其在海洋特种材料方面的研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成为我校参与共建极地中心的重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单位。2012年以来,学院海洋材料系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股份”)在极端海洋环境材料研究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启了中国极寒海洋环境高级别船舶用钢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开发,成功申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极寒与超低温环境船舶用钢及应用”项目。2017年3月,与宝钢股份共建国内首个海洋极端环境钢材联合实验室。目前,实验室研发的极地特种低温钢已经批量投入生产,首批“中国制造”的低温钢已用于“雪龙”号科考船的船体改造,后续还将用于雪龙2号和极地航行商船的建造,为极地船舶建造提供关键材料保障,助力国家极地战略实施。
【背景资料】
上海海事大学于2016年12月成立了“极地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极地水域航行和极地工程保障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该中心积极参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极地保障工作,开展极地研究与交流。代表学校参与高校极地中心的筹备工作,并在成立前与15家高校合作编制了《教育部极地科教发展规划》。现正在为造福南极科考、旅游和保障,研究编制《南极航行指南》。
高校极地中心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及成员高校组成,秘书处设在以极地遥感与全球变化研究著称的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高4个研究方向,重点开展极地科教体系建设、极地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网络建设等多项任务,力争将高校极地中心打造成“高校极地研究协同合作与交流的平台、高校极地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极地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服务极地科技与外交的智库”,致力于培养多学科交叉的极地人才,支撑我国极地相关事务和大科学计划。高校极地中心的成立将大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建设,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校极地中心主要包括极区环境监测与模拟、极地变化与全球效应、极区环境与航道资源、极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