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极端环境服役材料及腐蚀防护研究团队

时间:2021-04-12 浏览:771

海洋极端环境服役材料及腐蚀防护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董丽华(教授,深远海洋装备材料与防护技术等研究)

团队核心成员:

 (1)  刘涛,教授,极地船舶材料研发研究。

 (2)  常雪婷,教授,极地船舶材料失效与防护研究。

 (3)  陈海䶮,副教授,表面防护材料研究。

 (4)  董耀华,正高级高级工程师,低温润滑研究。

 (5)  郭娜,高级工程师,极地材料腐蚀评价研究。

 (6)  郭章伟,讲师,海洋材料腐蚀评价研究。

 (7)  张玉良,教授,抗冰涂层材料研究。

 (8)  李晓峰,教授,船舶涂料研究。

 (9)  类延华,副教授,低温涂层检测技术研究。

 (10)王东胜,高级工程师,低温钢性能检测仪器设备研发。

研究方向:

本团队突出我院海洋工程材料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优势,针对海洋极端环境(深海、远海、极地等),聚焦产业化工程方向,为深远海与极地资源开发装备提供高性能材料、制定技术标准,并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本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近年来,团队在深远海洋环境下结构物设计制造、深海装备材料及其防护、南海高湿热环境耐蚀钢研发、极地低温钢及其焊接材料研发与检测、远洋船舶水压载水处理技术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

主要成果:

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青年基金9项,自然资源部海洋公益性重大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1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近3年,团队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

亮点工作:

1)深海石油钻采装备的国产化关键技术与关键防护技术研发,突破高球化率碳化钨及其抗硫化氢增强型复合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及应用,研发可精确调节,涂层和基体材料稀释率低,涂层厚度、均匀性及变形可控性强的新型等离子转移弧堆焊表面处理工艺,在钻采关键部件(如旋塞阀、扶正器等)表面堆焊镍基碳化钨等新型耐蚀耐磨粉体材料,提高钻采材料表面耐蚀损性能及使用寿命。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2)以极端环境下高安全性船舶用钢、配套焊接材料及工程应用研究为目标,实现极地破冰船船艏和船舷侧用用超低温耐磨蚀性钢板及其配套焊接材料和抗冲撞高塑性安全钢板的生产制造和工程应用研究,满足极地冰海环境下船舶服役要求及极端碰撞环境下确保船舶高安全性要求。进行极地船舶用钢及配套焊材的工业试制及力学性能评价和极地船舶用钢及配套焊材的用户焊接工艺评价,进而推进极地船舶用钢的加工使用等工程应用。其成果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1项,上海市军民融合项目1项,发表论文5篇,授权专利1项。

3)针对岛礁周围微生物易于诱导生物矿化的特点,制备“生物矿化钢”,实现钢铁材料在微生物环境中的原位防护。此类可诱导生物矿化的细菌还具备原位修复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功能,有望实现钢铁材料-混凝土材料的同步防控。其成果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8篇,封面论文1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

研究目标:

未来将围绕深远海洋开发,深入开展极地破冰船及相关船型用低温钢及焊材等关键钢材研究,进行极地低温环境钢材的加工服役评价技术研究;深入研究深远海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及相关产品与应用;建立国内领先的深远海洋装备材料服役性能分析检测平台。

 

深海轻质高强浮力材料在“981”平台进行海试

深海石油钻采关键部件表面防护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海洋微生物诱导矿化及其功能化应用的理论成果